
1927年上海灘
老上海文化
1、拜碼頭新到上海灘,要去拜碼頭,祈求能得到有勢力的幫會或大人物的照應(yīng),希望以后在上海灘能順順利利。
“初來乍到,請多多關(guān)照”的客套被概括成拜碼頭,“拜碼頭”這三個字里飽含闖到上海灘的豪情,還有十里洋場的人情冷暖、世道險惡。
2、《長恨歌》王安憶的《長恨歌》細致入微地描繪了上海灘的角角落落。三小姐王琦瑤這個上海女人一切悲歡離合,愛恨情仇都透出上海這座城市特有的氣質(zhì)——細膩、物質(zhì)、燈紅酒綠。
3、《良友》畫報“學(xué)者專家不覺得淺薄,村夫婦孺也不嫌其高深?!薄读加选?926年2月創(chuàng)刊,第一期封面是一副套色照片,一個手捧鮮花、笑靨迎人的少女,這就是日后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?!读加选钒殡S了一代上海人的成長,《良友》從1926年創(chuàng)刊至1945年10月???0年間,以八開本刊行,共出172期?!读加选饭草d彩圖400余幅,照片達32000余幅,近現(xiàn)代中國社會的發(fā)展變遷、世界局勢的動蕩不安、中國軍政學(xué)商各界之風(fēng)云人物、社會風(fēng)貌、文化藝術(shù)、戲劇電影、古跡名勝等等無不詳盡記錄,可稱為百科式大畫報。
4、儂好“儂好!”上海話最具地方特色,曾經(jīng)的上海人就像香港人只會講廣東話一樣,他們只會講上海話。阮玲玉就不會講普通話,學(xué)堂里先生教書也只講上海話。直至今日,上海話也無時無刻不起到排外的作用,一句“鄉(xiāng)下銀(人)”,就足夠引發(fā)上海人和外地人之間的戰(zhàn)爭。講上海話是上海人的驕傲,是他們從骨子里透出高傲和對這座城市的熱愛,但是千萬不要妄圖和上海人爭辯為什么在大街上飆上海話的問題,你絕對不可能改變這種現(xiàn)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