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國日報網(wǎng)消息:經(jīng)過3年醞釀,中央近期終于鐵腕出招整治地方駐京辦。素有“跑部錢進辦”之稱的駐京辦,是滋生腐敗的溫床,中央此舉顯示了肅清官場腐敗的決心。
其實,駐京辦由來已久。早在西漢時期,各藩王便在京城置有打探宮廷信息的“留邸”,唐宋時演變?yōu)椤斑M奏院”,明清時變身為“會館”,現(xiàn)在則稱駐京辦。
“駐京辦”也不是中國獨有的特色,您知道美國如何控制“駐京辦”腐敗的嗎?
大唐“進奏院”窺伺朝政
唐朝的駐京辦,最初叫“上都留后院”,大歷十二年(777年),才改稱“上都進奏院”,簡稱“進奏院”。當(dāng)時,一般只有道(相當(dāng)于今天的?。┮患墕挝徊庞性O(shè)立駐京機構(gòu)的資格。
進奏院一般由政府設(shè)立的道或節(jié)度使的藩鎮(zhèn)派出,費用也由地方承擔(dān)。由于唐中期以后地方節(jié)度使獨攬軍政大權(quán),割據(jù)一方,皇帝也忌憚三分,進奏院勢力膨脹,開始窺伺朝政。唐后期,還出現(xiàn)過地方駐京辦人員暗殺京官的情況,其飛揚跋扈,可見一斑。唐憲宗時,長安的進奏院已達50多個。
北宋嚴(yán)懲“駐京辦”小金庫
宋太祖杯酒釋兵權(quán),削平藩鎮(zhèn)勢力后,進奏院的官員改由中央委派,主要職能是向地方傳達中央的政令。這樣就改變了唐朝藩鎮(zhèn)通過進奏院窺伺朝廷、脅制朝廷的情況,使它成為加強朝廷對州郡直接控制的機構(gòu)。
宋代進奏官員最多時有一百多人。他們定期把朝廷政令刻成雕版,由驛馬送到地方,然后印成紙張文本給地方官觀看,這也是中國早期的時政類報紙。
公元1044年,由于在進奏院里抨擊朝政,北宋著名詩人蘇舜欽與其同僚被朝廷盯上。蘇等人把進奏院日積月累的廢紙出售,建立了一個“小金庫”,召妓飲酒,受到嚴(yán)厲查處,史稱“進奏院獄”或“邸獄”。
晚清會館孕育“戊戌變法”